2025 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行
6 月 16 日-17 日,2025 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宜兴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宜兴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承办,江西富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白马未来食品研究院、江苏国信协联能源有限公司、无锡食赫兹未来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大会以“发展合成生物 培育未来产业”为主题,8 位两院院士、近 60 名特邀报告专家以及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产业界代表等近400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携手促进我国生物经济的蓬勃发展。
大会现场
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姚斌研究员、湖南省农科院单杨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应汉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教授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于学军理事长、王洁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院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命科学与前沿生物技术处田金强处长,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正彪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敏教授,陕西科技大学原校长马建中教授及有关专家出席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陈坚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陈坚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
于学军理事长代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对与会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大会以“发展合成生物,培育未来产业”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我们应聚焦关键,精准发力: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加大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开展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医药、食品、农业、化工、能源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跨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构建起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切,应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四是完善政策生态体系,政府部门需精准施策,制定针对性政策,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产业更多扶持,为合成生物学产业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助力产业腾飞。他强调,协会将继续搭建好平台,促进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高水平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合成生物学引擎作用,为生物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于学军理事长致辞
顾正彪副校长代表江南大学向各位院士专家的莅临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江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加强人才培养,重视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相信通过本次会议,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理论创新、技术变革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将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顾正彪副校长致辞
大会报告环节,与会院士专家领导围绕合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等产业变革,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等领域内的最新研究热点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大会报告分别由单杨院士、黄和院士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龙教授主持。
郑裕国院士做了题为“合成生物制造助推医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报告
姚斌院士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助力饲料用酶科技创新”的报告
元英进院士做了题为“合成生物学及应用”的报告
应汉杰院士做了题为“生物制造技术与未来物质制造”的报告
俞汉青院士做了题为“基于 CRISPR 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报告
李宁主任做了题为“完善新型食物安全性评估机制,助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报告
刘陈立院长做了题为“定量合成生物学”的报告
田金强处长做了题为“合成生物学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的报告
单杨院士主持大会报告
黄和院士主持大会报告
刘龙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此外,大会还设有合成生物青年学者论坛和 3 场专题分论坛,内容涵盖微生物代谢与细胞工厂、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催化、微生物组学与酿造工程、合成生物学与产业发展等,与会学者们多维度探讨前沿科技,分享科技成果,为落实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注入动能。
本次大会围绕合成生物学战略布局、前沿技术、产品开发、市场趋势、政策法规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强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合成生物学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以生物制造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助力消费升级,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做出贡献。